传说在清朝时期,北京一家中药铺的小伙计因为遭到账房先生的责骂而备受委屈。晚上,当他在整理药材时,灵感突然袭来,他用蝉蜕等药材巧妙地粘贴成了一个尖嘴猴腮的“账房先生”的形象。这个故事就是“制作老北京的毛猴”的起源。这位小伙计的师兄们一看,纷纷表示极其相似,小伙计也因此松了口气。于是,第一只“毛猴”就这样诞生了。

制作“毛猴”本身并不难,但如果要将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各种场景中,就需要花费一番心思。毛猴的制作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创造力,制作者通常会结合老北京的特色来制作各种不同的场景,每个场景都蕴含着一个故事。这些场景可能包括简单的情景,如卖糖葫芦、下棋、推磨和抬轿子,也可能包括更复杂的场景,其中可能会有二十多只不同姿态的“毛猴”。

毛猴的原料主要由四味中药构成,包括蝉蜕、辛夷(玉兰花骨朵)、白芨和木通。这些材料巧妙地塑造成小猴子的形态,同时加入了不同的场景和道具,使这些小猴儿的作品生动地勾画出市井风情和百姓生活,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,充满趣味和幽默。

"毛猴儿"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品,深植于北京人的集体记忆之中,充满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。在老北京的庙会上,"毛猴儿"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民间玩具,过去通常被称为"猴戏",也有人称之为"知了猴"。这些小猴儿的形象以及其中蕴含的幽默趣味都深受人们的喜爱。传统的"毛猴儿"完全由中药材制成,因此也被称为"药材猴儿"。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展现毛猴的顽皮、活泼和富有灵性的特点,这使得这一手工艺品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