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猴,又被亲切地称为“半寸猢狲”,是老北京药房传承下来的小巧玩具,身高仅有1.5厘米,却以栩栩如生和精巧绝伦而著称。毛猴的形态多种多样,每只都呈现不同的性格特点。这一中式非遗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,位于北京宣武门外的“南庆仁堂”药铺。故事始于一位小伙计不慎招惹了药铺的账房先生,遭到了猛烈的责骂。备受委屈的小伙计在夜间,用蝉蜕和一些辛夷中药,巧妙粘制出一个尖嘴猴腮的“账房先生”。这小小的创作引来众人的惊叹,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毛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毛猴传遍了社会各地,受到有心人的不断完善,逐渐演变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。

聪明的中药铺老板看到商机,开始将蝉蜕、辛夷、白芨和木通等中药单独包装销售,称之为“猴料”。因为毛猴具有活泼生动的特点,尺寸小巧可爱,因此深受欢迎。家长们购买“猴料”供孩子粘制毛猴,这一传统逐渐形成,成为逢年过节的常见习俗。

毛猴的魅力在于其多样的姿态,通过不同的动作、道具和场景模仿各种角色和情境。这些情景源自对老北京市井生活的深刻观察。手工艺人们巧妙运用独特的技巧,使毛猴们变得生动有趣。辅件的制作非常精细,有些物件还模仿历史实物。毛猴作品中的道具往往以其真实感而著称,例如,一个未燃尽的烟蒂可以被塑造成毛猴作品中的火灾现场。人们常说,“七成的道具,三成的毛猴”,说明毛猴的制作要求高度的技艺和创意。

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,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。它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生活趣味,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。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“毛猴”以其幽默活泼的肢体语言,巧妙地记录了人生百态,演绎了人生的喜怒哀乐,真实地再现了富有北京特色的市井文化。毛猴将猴子的天然趣味与艺术完美结合,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现实意义。